“今年的收益,快跌没了”
一季度还没过完,A股的小伙伴已经又体验了一把行情“过山车”。
今年1月底的时候,大部分指数的年内涨幅都在8%以上;
而截止今年3月16日,涨幅纷纷大幅缩水,创业板50、创业板指、上证50甚至已经由涨转跌。
最刺激的当属创业板50指数,从+12.50%到-3.45%。

数据来源:Wind
基金的收益波动同样不小,万得偏股混合型指数的今年年内涨幅已经“转负”。

数据来源:Wind
这是今年1月份的A股:
这是后来的A股:
就像做了一场梦,醒来之后还是很感动。
明明1月份还高歌猛进,怎么2月份以后就不行了呢?
一方面,涨多了难免遇到调整,市场中部分资金需要止盈落袋为安。
另一方面,2月以来,确实出现了一些“变化”,让市场变得谨慎:
首先,是国内的流动性出现了边际收紧,标志是7天逆回购利率回到2%以上;
其次,是美国加息预期再度上升,全球流动性重新收紧,标志是“全球资产定价之锚”——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2月初的3.4%上行至3月初的4%;
第三,两会工作报告中将今年GDP目标设定为5%,低于市场预期,短期政策大幅刺激的预期弱化。
/
综合以上这些因素,A股今年2月以来的调整在所难免。
虽然“今年的收益快跌没了”,但你不必懊丧,更不用后悔“当时卖了就好了”。
毕竟,谁也没想到说好的“美联储加息放缓”又转向了,看上去浓眉大眼的“美国最佳银行”不到48小时就破产了……
后视镜里的行情总是清晰无比,但投资还是要往前看。
不论是1月的大涨也好,还是2月以来的大跌也罢,在长期看来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小波动。
这样 “过山车”式的波动,几乎每年都会发生,并不稀奇,未来仍将发生,你要适应。
上证指数上市以来历史走势

数据来源:Wind
除了淡定,还需要耐心。
经过这一轮调整,市场整体情绪再次回落,A股整体换手率和融资交易占比都回到了近三年的偏低位置。

另一方面,A股的投资性价比则回到较高水平。

数据来源:小程序A股温度计
主要指数均处在低估或较为低估的水平。

数据来源:小程序A股温度计
在当前这个时点,A股可能不会马上涨、大涨,但配置价值或已摆在那里,长期来看机会或大于风险。
虽然美联储的加息路径不确定,但总归会出现天花板。
虽然国内经济增长目标定在了5%,但从已经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,未来依然有超预期的可能。
两会之后,各项政策红利也会陆续释放……
/
还是要有信心。